结直肠癌能否遗传或传染?
首先,结直肠癌并不具备传染性。
其次,一部分结直肠癌的确具有遗传性,此类结直肠癌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。
所谓家族聚集性,就是指在同一家庭中生活的成员,接触病因和致病条件的机会均等而造成多人发病的现象。举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,美国著名女演员安吉丽娜·朱莉,因家族遗传BRCA1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大大上升,分别为87%和50%,不得已决定接受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。
如果一家人有着相同的基因、相似的饮食爱好和生活习惯,那么当家族中出现一个结直肠癌患者,与他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(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)致癌的概率也会明显升高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遗传因素只是让子女的患癌风险相对升高,并不代表肠癌患者的子女100%会得肠癌。
研究证明,大约20%结直肠癌患者有家族史,约15%为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,通常是由于共同的环境和饮食因素引起的;其中遗传性结直肠癌只占5%,如林奇(Lynch)综合征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、黑斑息肉综合征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、锯齿状息肉综合征等,一旦患有这些遗传性疾病,遗传给子女的几率将在50%左右。
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?
尽管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被完全阐明,但研究结果显示可能与这5个高危因素有关:
1、家族遗传
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的发病率会比一般人群的发病率要高得多,大概在2-4倍之间。
2、胃肠道疾病
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也会提高,如便秘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。
3、缺乏运动
流行病学研究认为,不从事体力活动的人群发病率比从事体力活动的人要高,尤其是常年久坐的办公室一族。
4、爱吃红肉
长期吃“高脂肪+低纤维”饮食的人群会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,如过量食用红肉、熏腊肉或加工肉制品等。
5、不良嗜好
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和香烟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。
结直肠癌的筛查该怎么做?
由于大部分的结直肠癌在早期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,导致很多人初次确诊结直肠癌时已经是中晚期。因此,我们建议以下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:
1、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;
2、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*的人群;
3、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;
4、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;
5、结直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;
6、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;
7、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家族直系亲属,年龄超过20岁。
*: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,如大便习惯改变(便秘、腹泻等);大便形状改变(大便变细);大便性质改变(便血、黏液便等);腹部固定部位疼痛。
筛查建议
1、符合上述1-5的“一般人群”筛查:
(1) 结直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,无论男女,每年1次大便隐血(FOBT),每10年1次肠镜,直到75岁;
(2) 76-85岁,体健者、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,可继续维持筛查;
(3) 85岁以上,不推荐继续筛查。
2、符合上述6的“有结直肠癌家族史”直系亲属筛查:
(1) 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(发病年龄小于60岁)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(任意发病年龄)者,40岁开始(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)筛查,每年1次FOBT,每5年1次肠镜;
(2) 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(仅1位,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),40岁开始筛查,每年1次FOBT,每10年1次肠镜。
3、符合第7条的“遗传性结直肠癌”家族成员筛查:
(1) 遗传咨询;
(2) 风险评估和基因检测;
(3) 从20岁(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小10岁时)开始筛查,每1-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。
预防胜于治疗,结直肠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。我们需要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,掌握科学的筛查方法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这样才能从科学角度降低发生癌变的可能,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,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