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re Care Collaboration
规范治疗 人文关怀 共同参与
021-5199 5999
转各院区

健康早知道 | 夏秋之交,做到这四点助你养好脾

千万不要以为到了“立秋”就真正进入了秋天。


你知道吗?在传统医学理论中,一年里不仅有春夏秋冬,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“第五季”——长夏。


“长夏”一词,最早可追溯至《黄帝内经》之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篇。有一种说法认为,长夏涵盖了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四个节气。在此期间,气候沉闷,暑热未消,雨水渐多,热浪与水汽交织蒸腾,让人觉得异常湿热,故常被戏称为“桑拿天”,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。


在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中,“五季”与五行、五脏相配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曰:“脾主长夏”。脾五行属土,与长夏之气相通。长夏阴雨连绵,湿邪严重,而脾主湿,亦恶湿,当湿邪困脾时,脾失健运,不仅易引发胃肠道疾病,还会影响人体气血化生,损害健康。因此,夏秋之交养脾即是养人体之本。


脾与湿邪


脾,作为五脏之一,素有着“喜燥恶湿”的特性。在炎炎夏日,我们虽致力于防暑降温,但绝不能忽视湿邪悄无声息地“入侵”。湿邪,作为阴邪的一种,其性重浊而黏滞,最易伤及人体阳气,使得我们的身体机能受损,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。


湿邪的来源可分为外湿和内湿。外湿多因夏秋季节雨水充沛、气候潮湿,或人们涉水淋雨、居住在潮湿环境中而入侵人体。而内湿则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。脾主运化水湿,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,水湿就会在体内滞留,形成内湿。内湿与外湿往往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,使得湿邪更加难以祛除。

更严重的是,湿邪所致的疾病往往病程较长,迁延难愈,患者常感到心悸乏力、头昏脑胀、胸闷气短、精神不振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
那么,我们应如何在享受清凉的同时,有效抵御湿邪的侵扰呢?


1080720.jpg


“祛湿补脾”阻断湿邪


为了有效防湿护脾,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:


一、改善居住环境

尽量避免居住在低矮潮湿的环境中,以免湿邪直接侵袭人体。晴天时多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阴雨天时少开窗,并充分利用电扇、空调、电热毯、电熨斗等家电的除湿功能,确保室内湿度保持在60%以下。同时,勤晒衣被,保持衣物和被褥的干燥清爽。


二、避免外感寒湿

在炎热的夏季,人们往往贪凉解暑,但过度贪凉则易遭寒湿侵袭。因此,我们要注意避免露宿室外或睡在室内风口处。睡眠时空调房的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以免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。同时,避免让电扇风直吹身体,尤其是腹部等敏感部位。在夜间休息时,可用毛巾被等物品遮盖好腹部,以免遭受寒湿侵袭。


三、注意调整饮食

饮食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在湿邪盛行的季节里,我们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,少吃油腻、生冷,推荐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。入秋之后,更要少吃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。老人、儿童和体弱多病者尤其要注意饮食调养,不可贪食冷食以免损伤脾胃。


此外,我们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具有健脾、厚肠、除湿、利尿作用的药食同源食物,如扁豆、绿豆、薏苡仁、山药、芡实、赤小豆、莲子、藿香、荷叶等。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还能够有效祛除体内湿气。其中最常用、最方便的就是粥食,如绿豆粥、薏苡仁粥、赤小豆粥等。这些粥品不仅口感鲜美,营养丰富,而且具有显著的祛湿效果。


四、重视强身健体

强健的体魄是抵御湿邪侵袭的重要保障。尤其是年老体弱、脾肾阳虚而湿重的人群更要注重身体锻炼,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,以提高身体免疫力,增强抵抗湿邪的能力。


此外,此类人群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,适当服用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中药方剂,如藿香正气散、三仁汤等,以增强体质,减少寒湿的伤害。同时,通过捏脊(即沿脊柱从尾椎骨至脖子进行捏拿),可以有效刺激脊柱两侧经络,以达到督一身之气,调理脏腑、疏通经络的目的。


对于肿瘤患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而言,在做好健脾补脾的同时,若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如早睡早起,并在睡前进行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,以及经常敲打胆经以助气血运行,也能有助于实现气血双补,为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。


如您有其他中医及健康相关问题,欢迎随时来院咨询。

文章 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