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re Care Collaboration
规范治疗 人文关怀 共同参与
021-5199 5999
转各院区

靶向药引发的皮肤危机,中医这样破局

靶向药作为抗肿瘤治疗的“精准武器”,为许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但部分患者在用药后,可能会出现皮肤干燥、红斑、瘙痒,甚至痤疮样皮疹等副作用,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让患者因不适而焦虑。


中医理论认为,靶向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疹多与体内“热毒蕴肤”“血虚风燥”等证候相关,通过“疏风、清热、滋阴、养血”等调理方法,能有效缓解不适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用中医综合方案,帮靶向药使用者轻松应对皮肤问题。


300000231.jpeg


中医从证候看本质


中医讲究“治病求本”,靶向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疹,看似是“表”的问题,实则与体内环境密切相关。根据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,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:


▶ 热毒蕴肤证

皮肤红肿灼痛,严重时可能溃烂流脓,像“体内有把火”烧到了皮肤表面。


▶ 血虚风燥证

皮肤粗糙、干燥脱屑,甚至毛发脱落,如同土地缺水般“干裂瘙痒”,多因气血不足、风邪侵袭所致。


▶ 湿热浸淫证

红斑、丘疹、水疱密集,抓挠后容易糜烂,伴随剧烈瘙痒,像“湿气”堵在皮肤里排不出去。


▶ 脾虚湿蕴证

湿疹部位皮肤潮红、瘙痒,脱屑明显,多与脾胃虚弱、湿气内生有关。


不同的证候,对应不同的调理方向——热毒可用“清”,血虚可用“补”,湿热可用“利”,脾虚可用“健”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,能更精准地解决问题。


中医治疗药物性皮疹


中医治疗讲究“内外兼修”,结合内服药物、外用治疗和针灸调节,能有效缓解因靶向治疗引起的皮肤不适。


▶ 中药内服,从根源“调”体质

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候与病机,选用清热解毒、凉血润燥的中药材,以缓解皮疹、瘙痒等不良反应,提高免疫力。


热毒蕴肤证

常用“黄连解毒汤”加减,以黄连、黄芩、黄柏等药材,辅以金银花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。


血虚风燥证

常用“当归饮子”加减,以当归、白芍等药材养血润燥,配合防风、荆芥等药材疏风止痒。


湿热浸淫证

常用“萆薢渗湿汤”加减,以萆薢、薏苡仁、黄柏等药材清热利湿,并通过小便排出。


脾虚湿蕴证

常用“参苓白术散”加减,以人参、白术、茯苓等药材健脾益气,增强脾胃“运化”能力。


中药内服不仅能缓解皮肤症状,还能调节整体免疫,帮助患者更好地耐受靶向治疗。


▶ 外治法,让药物“直达”患处

使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,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软化角质,减轻炎症反应,促进皮肤修复,与内服药配合效果更佳。


治疗参考:

湿敷 - 如用金银花、马齿苋等中药煎水,冷却后浸湿纱布敷在患处,适合有红肿、渗出的患者,能有效清热消肿。

洗剂 - 如三黄洗剂(黄连、黄柏、苦参),摇匀后涂抹,适合有瘙痒、丘疹的患者,能有效止痒收敛。

膏剂 - 如青黛膏、黄连膏等,适合有脓疱未溃的患者,能有效润肤抗炎。


▶ 针灸疗法,调节气血“通”循环

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候与病机,选取曲池、血海、合谷、大椎、肺俞等特定穴位,配合普通针刺、电针或温针灸等疗法,调节肺经气血(肺主皮毛)和内分泌,改善皮肤微循环。


药物性皮疹的日常护理


此外,除了配合中医治疗,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防护亦至关重要。请牢记以下四个关键点,方能确保在治疗之外,使我们的皮肤状态更加稳定。


▶ 清洁注意事项

洗澡及洗脸时的水温不宜过高,建议水温不超过37℃。清洗时可以选用pH值5.5左右的温和洗剂,避免用力搓洗,防止破坏皮肤屏障。


▶ 保湿注意事项

日常皮肤清洁后可涂抹无香料、无酒精的保湿霜(如凡士林)。对于面部、颈前等相对油脂分泌多的区域选择轻薄的乳液。


▶ 防晒注意事项

靶向药期间皮肤较敏感,日常出行建议优先用遮阳伞、口罩、帽子等物理遮挡,或参考医生建议科学应用防晒霜(建议防晒系数SPF≥30)。


▶ 防伤注意事项

注意保护患处,避免抓挠。建议将指甲修剪整齐,夜间可佩戴柔软的棉质手套,以防止不自觉抓挠。

注:若出现大面积水疱、溃烂或发热,请立即联系您的主治医师。


面对靶向治疗带来的皮肤困扰,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,提供了从内调体质到外治皮损的综合方案,既能缓解皮肤不适,又能从整体上改善体质,帮助患者更平稳地完成靶向治疗。


若您或家人正面临这样的困扰,不妨与您的主治医生沟通,尝试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案,让抗肿瘤治疗路上少些困扰,多些从容与希望。

文章 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