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re Care Collaboration
规范治疗 人文关怀 共同参与
021-5199 5999
转各院区

肿瘤患者的“水困境”如何破?中医内外兼治应对癌性腹水与水肿

癌性腹水是指由恶性肿瘤导致的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,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。它不仅会引发腹胀、呼吸困难、食欲下降,还会加速体质恶化,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和生存期。


中医理论认为,癌性腹水可归于“鼓胀”“水肿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是“本虚标实”,即身体亏虚(本虚)导致水湿痰浊停聚(标实)。因此,治疗上需兼顾“急则治标”(缓解腹胀、水肿)与“缓则治本”(调理体质、扶正抗癌)原则。


今天,我们就为大家分享三种安全易行的中医调理方法,以供参考。


中医外治法


中医外治法是指用药物、手法或器械施治于体表皮肤(黏膜)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。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,常见疗法包括针灸、艾灸、拔罐、推拿、刮痧、药物贴敷、熏蒸疗法等。


其中,外敷和艾灸两种疗法操作简单且副作用少,能够快速缓解腹胀、水肿症状,尤其适合急性期或体质虚弱的患者。


外治法参考①

芒硝外敷-物理渗透,利水消肿

操作:将芒硝粉装入棉布袋(厚度建议为1cm),将其敷于肚脐及下腹部,外层垫干毛巾吸湿(避免浸湿衣物)。注意,当芒硝结块变硬时,需及时更换。

频次:每日1-2次,每次8-12小时,7-10天为一疗程。

禁忌:皮肤破损、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

外治法参考②

艾灸温通-驱寒湿,调脾胃

操作:取神阙穴(肚脐)和足三里穴(膝盖下四指宽处),用艾条温和灸(距离皮肤3-5cm),以局部温热感为度。

频次:每日1次,每次15-20分钟。

禁忌:口干舌红、感冒发热者慎用。


中药内服调理


中药内服调理注重“辨证施治”,即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,通过口服中药治疗疾病。其剂型多样,包括汤剂、丸剂、片剂、滴丸、胶囊、膏方等,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。


接下来,我们将针对部分患者的不同证候、病机、症状分型,提供相应的用药调理思路。


怕冷乏力型

可用附子、白术等药材温补脾肾。


口干烦热型

可用生地、麦冬等药材滋阴利水。


腹胀如鼓型

可用大腹皮、当归等药材行气活血。

*使用中药时,一定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,严格遵循医嘱使用,切记不可自行配药。


饮食调护


中医强调“药食同源”的理念,强调食物与药物同根同源,既可作为日常饮食满足生理需求,又能通过性味归经调理人体阴阳平衡,达到防病、养生的目的。


对于癌性腹水与水肿的患者,饮食调护的核心是控制含钠量较高食物的摄入,同时补充优质蛋白,以辅助减少水钠潴留,保证营养吸收。


适宜食物推荐①

利水消肿类-辅助减少水钠潴留


冬瓜性质偏凉,且钠含量较低,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,适宜煎汤或煮水服用。特别推荐将冬瓜连皮一同煮水,代茶饮用,以助清热利水。

*脾胃虚寒易泻者慎用。


薏米味甘、淡,性凉,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,适合煮粥食用;若与赤小豆同煮,可增强利水消肿之效。

*寒性体质者慎用。


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钾元素,可帮助扩张血管、促进钠排出,具有利水消肿之效,并能辅助改善肾功能。推荐取干玉米须30克,煎水代茶,适宜长期饮用。

*孕妇、哺乳期妇女慎用。


适宜食物推荐②

健脾养胃类-促进营养吸收,防利水伤正


山药、莲子与芡实,这三种食材皆具健脾益气的功效,适宜煮粥或蒸制食用,尤其适合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者日常调养食用。


中医治疗癌性腹水与水肿的特色在于“调脏腑、通气血、利水湿”三法联用,既快速缓解腹胀水肿等标症,又通过扶正固本改善患者体质。


如果您或家人正在面临癌性腹水或水肿的困扰,不妨尝试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,获取个性化的调理方案,为提高生活质量和肿瘤综合治疗增添一份助力。

文章 TAG